人人通空间-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银川市第九中学

>学校首页>智慧校园>案例分享>内容详情

全国互联网+教育工作与宣传案例选编 (五)---其他省份

发布时间: 2019-10-28 07:53 发布单位: 银川市第九中学 浏览量: 981 【公开】
第五章 湖北省互联网+教育宣传案例


一、湖北教育:“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创新实践


“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进行教育活动。“家校共育”,就实施主体而言,家庭进行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共育”的前提是“共进”,需要家长和教师具备基本的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指导素养,在同一认知频率上实现“同频共振”。


家校双方单独某一方进步或双方进步差距较大,都容易造成“沟通鸿沟”,无益于合力共育,甚至会造成家校矛盾。从这个维度上说,家校共育可以归纳为两个核心基础问题:一是如何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素养,二是如何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赖于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的携手合作,而教师就是合作的中心枢纽,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则是其核心素养。现实困境是,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很多年轻教师也缺少当家长的经验。同时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繁重,额外增加一项并不会或者不太擅长的工作,让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流于形式或效果一般。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通过学分认定破解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的难题,是当下比较可行的解决路径。既不会额外增加教师负担,因为学分是教师法定完成的任务;也不会增加财政投入,只是对内容重新进行合理分配。(湖北教育)


二、湖北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自2014年以来,湖北就把教育信息化确立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服务立德树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为未来湖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定下这样的目标。(小学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三、湖北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近年来,湖北省在农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力推进互联网进校园,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通过教育帮扶缩小城乡教育鸿沟。

互联网进校园也给农村学校教师带来了福音。“以前我只能上语文、数学,现在鼠标轻轻一点,什么课程都有了,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都开起来了,还能经常跟名校老师听课学习。”保康县歇马镇莫家垭教学点教师乔永斌说。


目前,襄阳市“班班通”建设率、教学点资源覆盖率等达到98%以上,学校网络宽带接入率达到100%,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应用覆盖率达90%以上、学生应用覆盖率50%以上,优质资源基本全覆盖。

以信息化推进教育扶贫的背后,离不开高速网络的基础支撑。据湖北电信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基础网络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及资源平台的深入应用、“教育+互联网”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提供支撑与服务,2016年服务了212个区域教育云,累计参与1200余所智慧校园、45个区县教育专网建设,服务约97万名教师、学生和家长。(小学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四、“互联网+德育”:时代召唤的幸福教育 ——武汉市楚才中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湖北省教育厅与湖北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新时代德育优秀案例展播”活动。活动选取我省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学校的视频,由“湖北教育HBJY”和“致敬班主任”两大公众号陆续推出,供各地中小学学校借鉴,期待在创新德育实践中涌现出更多的典型。

在武汉市楚才中学VR禁毒教育基地里,学生们戴上体验设备,像观看3D电影一样,深刻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自觉远离毒品。这些身临其境的VR体验教育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安全防范的种子。

探索互联网助力德育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幸福的教育思想润泽幸福师生,以美好的德行品质丰富幸福师生!在互联网时代,培育智慧博雅人才,奠基幸福美丽人生,一直是武汉市楚才中学的追求.(武汉市楚才中学)


五、“互联网+教育”改革之风,千里挺进大别山 ——湖北省英山一中的教育改革之路


这是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鄂豫皖三省边境的腹地中心,大别山深处的一座小城——英山县。


“知心慧学·提分宝”项目,简称“知心慧学”。是风向标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时代下,专门研发的一套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提升教师教学精准度、减轻教师负担的智能教学系统。基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等进行准确诊断,并依据学生个人能力模型为学生制定详细的提分计划和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案。


“知心慧学·提分宝”着力于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数学教学解决方案,利用数据分析及挖掘的技术,在大别山区扎下了根,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学的学习路径指引和最适合的学习内容。


“知心慧学”项目给学校带来了便利,节约了教学和考试一半的时间, 节省改卷时间,节省备课时间。省去老师人工分析试卷的时间。能够准确分析班级、年级考试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准确发现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训练。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数学成绩。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教育风向标)


第六章 其他各省联网+教育宣传案例

一、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河南将这样做


为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近日,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了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加快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行动以及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等7项主要任务及21项具体任务。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意见提出了2个阶段的主要目标:


到2020年,高标准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融合;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治理优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大两提高”,即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基本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和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充分显现。


建设10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意见提出,到2020年,河南全省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光纤接入覆盖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多媒体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到95%以上。到2022年,全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除了弥补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河南还将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构建多元协同、开放共享、服务及时的全省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推进高校校园内万物互联,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支持IPv6的泛在网络设施。推进教室、实验(训)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学习空间。


在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意见提出,要丰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扩充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资源,推进河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共建高等教育开放课程资源,到2022年,建设10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认定300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建成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意见指出,要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级各类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的融通,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以教育重大决策问题、任务和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有效辅助趋势研判、行政决策、应急管理等工作。


在提高教育政务服务水平上,将推进教育政务服务系统、门户网站和APP的整合,实现各级教育门户网站与本级政府政务服务网站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网上政务审批服务,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实现政务审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到2020年,实现100%线上审批服务。


打造一批“互联网+教学”示范性高校


意见提出,将从多方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实施“网上结对、线上牵手”行动。积极推进“网上结对”,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开展优质特色资源共享和教学模式协同创新,到2022年,打造300个省级示范性协作共同体,形成一大批信息化教学创新案例。深入开展“线上牵手”,通过“1+N”或“N+N”的网络直播课堂方式,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构建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到2020年,网络直播课覆盖到全部有需求的教学点。


推进慕课(MOOCs)建设与应用,建好用好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建立课程联盟,推进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打造一批“互联网+教学”示范性高校。


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远程协作、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互联网+”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教育”国际合作,利用网络空间加强中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信息化向国际化迈进。


组建“千人名师”网络教研联盟


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包括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两方面。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实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修计划,以中原名师、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为领衔人,组建“千人名师”网络教研联盟,到2022年,构建1000个以上基础教育网络教研联盟、200个以上职业教育网络教研联盟。


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网络修养。


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工程。


根据意见,河南将开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试点。各地要根据“互联网+教育”发展需求,启动一批创新性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试点项目,构建以点带面的“互联网+教育”发展路径。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工程。到2022年,在省级层面培育1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市、县)、200个智慧校园示范校、1000个数字校园建设标杆校;各市县要同步遴选一批示范区和示范校。


此外,意见规定,在“互联网+教育”发展中,要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健全网络安全日常监测、预警通报机制,提高网络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构建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互联网+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为保障“互联网+教育”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意见明确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落实四项保障措施。四个原则包括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整体推进,坚持融合创新,坚持示范引领。此外,意见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督导考核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包括:各地要建立发展改革、教育、工信、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通信管理等部门参加的“互联网+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须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将评测结果作为奖优惩劣的重要依据。(内容整理自《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意见》)


二、发展“互联网+教育”,内蒙古自治区做了这4件事说服力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聚焦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原则,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挥教育信息化对引领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改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统筹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8年底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全区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校园网建网率83%,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93%,部分学校建成无线校园网和“未来教室”“智慧教室”等创新应用环境。自治区以购买服务方式建成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同步上线手机APP,面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服务。全区12个盟市中,有8个建成教育城域网,呼伦贝尔、赤峰、兴安盟建成盟市级教育云平台,自治区教育云服务体系架构初步形成。


同频互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教学质量,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自治区从2015年开始在全区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利用互联网在城镇优质学校和乡村薄弱学校间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和教研。2015年印发《关于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通知》,制定《同频互动课堂建设标准》,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动“同频互动课堂”建设。2018年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同频互动课堂”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地方债劵的形式投入专项资金2.5亿元。目前“同频互动课堂”系统已覆盖全区所有旗县的2155所中小学校和教学点,2019年力争实现覆盖全区所有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和一半以上城镇学校。同频互动教研活动由自治区教研部门牵头,全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定期参加,已累计组织444期。注重发挥学校带头作用,通过同频互动系统向全区薄弱普通高中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同频互动教学、网络教研和在线学习,实现九个科目全日制直播,并尝试“足球同频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实时将足球教学视讯信息传输到其他学校,用于交流观摩。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采取“订单式教学专递”,从被帮扶的学校实际需求出发,研磨、定制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校与校之间的同频互动教学。阿尔山市依托京蒙扶贫协作平台,与东城区开展远程教学、互动教研、资源共享等活动。


推广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启动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在全区遴选93个具有一定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的地区、学校作为信息化应用试点单位,探索推进智能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引领带动其他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上台阶、提水平。组织全区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电脑制作等活动,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展示交流。实施“蒙古语授课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013—2017年连续开展三期建设工作,共组织全区蒙古语授课教师近2万人次,制作教学资源6万余课时。2018年建设开通“蒙古文资源”,访问量已超过110万人次,蒙文学科资源、专题教育资源、特色资源总量达到392GB。包头市自2014年开始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推行网络选修课学习,上线涵盖人文、艺术、科学、技能等方面35门课程,38所高中十多万名学生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参加学习。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中小学机器人操作技能挑战赛等人工智能应用活动,2018年承办第16届NOC全国决赛,参赛人数首次突破万人,为历届之最,包头市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提升管理,探索教育治理新模式


推进自治区教育管理平台各类应用功能开发,已实现实时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分类呈现及汇总分析,同步建成手机APP。中小学生学籍等六个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底层基础数据库全面打通,实现中小学学生学籍、学前、中职、校舍等国家级系统的集成、数据梳理和抽取。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可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相关数据实时汇总统计,监测学生转学迁移,对随迁子女管理、留守儿童关爱、孤残学生帮扶、学生资助、控辍保学等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教育系统党建、教育招生考试、学生资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青少年校园足球、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区学校在线视讯管理系统,接入中小学校1318所,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准确、动态掌握学校实时办学情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如何发展智慧教育?山东有想法了


9月25日上午,山东省教育厅举行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新闻通气会,解读《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2022)》,这是今后3至5年内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山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王书勤就如何推进智慧教育等问题回答了媒体提问。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八项行动中有一项是“智慧教育引领行动”,行动计划通篇也多次提及“智慧教育”一词。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处于什么位置?智慧教育在山东如何推进实施?


智慧教育的基本概念


顾名思义,智慧教育就是智慧的教、智慧的学、培养智慧的人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智慧教育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支持背景下的智慧教育,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讲,大规模因材施教是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


为什么要发展智慧教育


从改革发展的角度来讲的。我们知道,传统的班级制教育模式是最近300年之间的事情,是适应工业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大规模制造或者流水线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工业4.0、智能制造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如果我们一件衬衫、一双鞋子都能够实现定制化,那么作为人类的高级活动之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为什么还是一刀切、齐步走?走进学校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走出校门的却是一个个标准的罐头瓶呢?毫无疑问,大规模的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切”的教育,才是我们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我们不仅要促进教育公平,更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义之所在。


受到各类教育资源的限制,比如有限的师资力量,比如下有限的校舍,使得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我们有ICT技术,有大、智、物、云、移这些信息技术的加持。通过技术赋能教育,让我们能够飞得更高、走的更远,变不可能为可能。经过近年来不懈的努力探索,不断地更新迭代、反复验证,截至目前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基于信息技术和移动学习终端的智慧课堂,已经使得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并且具备了普及推广的基础条件。


智慧教育的地位


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处于引领地位。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主要是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也就是铺路架桥的问题,这其中包括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各种教学、管理软件应用,各种教育数据的沉淀和积累,教育信息化也确实对教学和管理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大家应该注意到,1.0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很少触及课堂和教研等教育一线工作。换言之,我们的教育信息化1.0始终围绕在课堂外围打转转,始终没有进入教育的主战场,还没有对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深刻影响。当前进行的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说明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创新发展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主动拥抱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研、测、评、管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重组教育资源、重塑教学流程、重构课堂生态、重建教学评价,让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一句话,如果不能进入课堂教学主战场,不能开展智慧课堂应用,不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教育信息化2.0始终将是空洞而乏力的。


发展智慧教育的内在逻辑


我们认为,发展智慧教育应当遵循以下逻辑:发展智慧教育进程中,智慧校园建设是关键;智慧校园在建设中,智慧课堂是核心和切入点。如果说在1.0阶段,“三通两平台”建设可以采取区域化推进模式,那么2.0阶段的智慧教育则必须以学校为基本建设单元,强调个性化发展。我们始终认为,学校是一个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执行力又相对较强的单位,是最适合智慧教育落地的基本单元。区域化推进范围太大,智慧教育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与学校相比班级规模又太小,难以调动必要的资源,也缺乏必的自主性,因此将学校作为智慧教育的实施主体无疑是恰当的。在智慧校园交涉过程中,智慧课堂则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学校的一切资源都围绕课堂教学配置,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就必须做好智慧课堂的建设和应用,这是智慧校园建设前提和条件。如果智慧校园建设中缺少了智慧课堂环节,就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智慧校园。


实施智慧教育的基本路径


1.要强调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智慧教育实施的关键。在技术应用层面,我省的初步打算是,首先聚焦作业和考试两个教育痛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成熟可靠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标配全省教师和学生。就像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教辅资料一样,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好助手。为什么要在这个点上切入呢?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最大限度减轻师生的作业负担,体现出教育技术的优势;二是要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撑,创设个性化教学环境。秉持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审慎态度,我们在完成自适应学习系统建设和应用基础上,再逐步向教、学、研、评、管等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延伸拓展。


2.精心打造两个《指南》。这两个指南分别是《智慧课堂应用指南》和《智慧校园建设指南》。在智慧校园建设和智慧课堂应用过程中,我们既要突出个性,也要强调共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既不能过分强调个性,导致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走弯路,也不能统得过死,困住学校的手脚,还要给学校留足发展空间。《智慧课堂应用指南》委托“山东省智慧课堂应用实践共同体”(教育部命名的6个国家级智慧课堂应用实践共同体之一)负责起草制订,目前工作已接近尾声,将在10月12日青岛举行的“2019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正式发布。《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起草和制订工作也已经启动,预计将在2020年上半年正式发布,用以指导全省智慧校园建设。


3.示范引领,全面推动。以青岛市创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引领,2020年全省将倾力打造10个智慧教育示范区,130所智慧教育示范校(中小学校100所、中职学校20所、高等学校10所)。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智慧校园建设。2022年,全省智慧校园覆盖率将达到80%,惠及10000所以上的学校,全面构建起支持个性化教学的智慧教育环境。


关于智慧课堂移动学习终端问题


前段时间发生的“蒙阴智慧课堂事件”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其核心问题在于移动学习终端由谁购买。在这里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一个解释:首先,移动学习终端是学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而要求学生统一使用的学习工具,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普通的学生手机和平板电脑,应当允许学生带入课堂。其次,与智慧课堂关的教学平台和数字资源一般应当由学校提供,但作为个人学习工具的移动学习终端,就应该像本子、铅笔一样,应当由学生和家长出资购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采取经费共担模式或政府补贴方式,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要有完备的工作预案,确保让没有购买移动学习终端的学生也可以正常上课。最后,学校在组织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加强对移动学习终端的科学管控,确保学生用眼健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个新命题,我们将不断探索实践,力争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也特别希望媒体界的同行们与我们一道,关注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并给予足够包容和支持,携手推进智慧教育引领行动,为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山东教育发布”)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